廣電幫幫團:架起黨委政府與群眾之間的連心橋
來源: |
時間:2024-12-26 |
瀏覽次數:
12月25日,平頂山廣播電視臺《廣電幫幫團》第20期節目《心太煩!陽臺質保維修近1年未完工》(上)報道一經推出,就引起了政府管理部門、廣大市民和平頂山昌建榮邦置業有限公司的廣泛關注,這為業主孔女士和平頂山昌建榮邦置業有限公司的順暢有效溝通,達成解決問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24年9月10日,平頂山廣播電視臺在《黨風政風熱線》直播節目的基礎上推出了《廣電幫幫團》欄目。該欄目以傾聽民聲、為民發聲為原則,以解決群眾身邊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為導向,以“一幫到底,一追到底”為方法,將黨委政府“為民”“利民”“惠民”舉措落到實處。截止目前,《廣電幫幫團》欄目成功解決了一批百姓反映的問題,成為一座黨委政府與群眾之間的連心橋。
傾聽民聲 傳遞溫暖
《廣電幫幫團》作為《黨風政風熱線》直播節目的延伸,對節目中群眾反映強烈的、當場不能作出處理結果的問題,媒體跟蹤報道,督促解決;與市政府服務便民熱線12345緊密聯動,致力于實時捕捉民生問題;通過多元化的傳播渠道,如短視頻、廣播和圖文等,廣泛公布求助熱線,拓寬傾聽民聲的渠道。該欄目組每天接聽多個求助電話,研判問題線索,形成報道方案,安排記者深入群眾采訪報道、追蹤解決。
從《“廣電幫幫團”首次“出征”幫助農民要回20萬元土地租賃款》,到《地下室積水一年多廣電幫幫團來幫忙》,再到《姚電大道兩小區雨水倒灌問題有望解決》,欄目始終以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為指導,以群眾的需求為出發點,強化“我在現場”的情感,尋找黨委政府與群眾之間的“共情”和“共鳴”。
在搜集問題線索和挖掘素材的過程中,《廣電幫幫團》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所有新聞報道都緊密圍繞著百姓的急難愁盼,搭建起了溝通的橋梁。開播之初,《廣電幫幫團》每天接到的求助電話不超過5個,而現在平均每天接到的求助電話超過10個,欄目的影響力和公信力正在穩步提升。
跟蹤問題 追出結果
《廣電幫幫團》不滿足于客觀報道,而是將每一期報道都當做解決群眾難題的一環,“一幫到底,一追到底”成為欄目最大的亮色。從開播至今的20期節目均為群眾所遇到的熱點難點問題的報道。
11月7日,《廣電幫幫團》推出《程家溝自然村:到村外拉水吃的難題解決了!》報道。欄目組接到問題線索的時間在9月中旬,之后,記者4次到程家溝自然村、寶豐縣水利局、鬧店鎮政府和相關部門采訪,核實問題原因、追問責任落實和項目進度,最終多方合力解決了32戶村民吃水難題。時間雖長,奔波雖累,但記者“一幫到底,一追到底”的毅力沒有消退。
10月11日和31日,《廣電幫幫團》推出《14歲孩子卡游花費五千多,能否退回?》上下兩集報道。一名中學生國慶期間在卡游經營店4個小時多次購買花費5000多元,《廣電幫幫團》在采訪調解中不僅明確了未成年人大額消費店商沒有制止的過失,也指出了家長監管不到位的責任。初步調解的結果是,店商愿意退款20%,而家長堅持全額退款?!稄V電幫幫團》在推出第一篇報道后,繼續尋求律師和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的協調和支持,雙方于10月28日就退款數額達成一致。問題雖尖銳,言語雖激烈,但記者“一幫到底,一追到底”的熱情沒有減少。
融媒傳播 凝聚合力
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幫辦節目重塑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就要實現全媒體傳播。《廣電幫幫團》開播之初就把傳播載體定位于平頂山廣播電視臺各融媒平臺,包括平頂山廣播電視臺官網、鷹城新聞APP、微信公眾號、抖音號等。每期節目嚴格限定在3分鐘左右,以適應手機端受眾“碎片化’的收看特點。融媒傳播讓《廣電幫幫團》的生命力更加旺盛,播出的每期節目全媒體閱讀量都在50萬以上,點贊量、評論量超過1萬。其中《14歲孩子卡游花費五千多,能否退回?(上)》,視頻發布后僅一個小時閱讀量就飆升到200萬,點贊量、評論量達5萬。
反映社情民意,推動問題解決,是黨媒的核心職責,同時也是將新聞報道建立在群眾的實際需求之上,提升黨媒引導力的核心途徑?!稄V電幫幫團》以其實際行動,成為了黨委政府與群眾之間的連心橋,不僅解決了群眾的實際問題,也提升了黨媒的引導力和公信力。欄目的成功,是黨媒服務群眾、貼近群眾的生動實踐,也是媒體融合傳播的積極探索?! ?br/>
編輯:
記者:
通訊員: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