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遲到了80年的祭拜
來源:平頂山融媒 |
時間:2021-12-24 |
瀏覽次數:
“爺爺,我和爸爸一直在尋找您的埋葬地,他現在已經來不了了,我們今天來看您了。今天是我們國家第八個國家公祭日。這是家鄉的酒,家鄉的水,請您的弟兄們過來一起喝……”
2021年12月13日上午,在河南省平頂山市舞鋼市武功鄉將軍墓寨山坡上“抗日英烈之墓”紀念碑不遠處的一片桃林里,抗日英烈陳欽文的孫女陳芳梅、陳芳羚等人不遠千里從江西萍鄉市趕來,跪在地上,對長眠于此從未謀面的爺爺喃喃訴說著,幾度哽咽,涕淚紛飛。
這是一場遲到了整整80年的祭拜。
這片桃林所在的地方就是舞鋼百姓口中的“萬人坑”。1941年1月,在鐵山阻擊戰中為國捐軀的1068位抗日英烈長眠在這里,陳欽文是國民革命軍第110師330團的團長,也是陣亡將士中軍銜最高的將領。
“六指”團長帶頭沖陣 千余將士壯烈殉國
12月13日上午9時,在將軍墓寨山坡上的“抗日英烈之墓”紀念碑前,來自江西省萍鄉市委統戰部、退役軍人事務局的有關負責人及陳欽文的侄子、孫女等后人,與舞鋼市委統戰部、退役軍人事務局的有關負責人,河南關愛抗戰老兵志愿者等數十人,以默哀、鞠躬、敬獻鮮花等方式深切緬懷英烈,祭奠忠魂,向陳欽文等1068名長眠在這里的抗日英烈致敬。
這塊紀念碑是2014年9月設立的,為“國家零散烈士紀念設施搶救保護工程”。
當天參加祭奠英烈的平頂山市歷史學會副會長高增是舞鋼人。他說,他是聽著鐵山阻擊戰和“萬人坑”的歷史長大的。鐵山阻擊戰,是豫南戰役中最慘烈的一場戰斗。
1941年1月下旬,日軍集結廣水、信陽等地十幾萬軍隊,在飛機大炮坦克的掩護下,悍然發動了“豫南戰役”。當時110師330團負責防守劉山、大石門山、鐵山一線。日軍天上有飛機,地上有坦克、大炮和騎兵。陳欽文330團與敵鏖戰5個小時后撤退,當退到鐵山時,發現山溝里擠滿了逃難的百姓。陳欽文不忍置百姓生死于不顧,當即命令停止撤退,掩護百姓。他問當地百姓,此地是什么地方?百姓告訴陳欽文是“將軍墓寨”。聽罷此言,陳欽文甩掉大衣,高呼:“弟兄們!我們誓死不當亡國奴,我們決不能再后退一步!”喊罷,他帶頭沖向敵陣,所有與他沖進敵陣的官兵全部壯烈殉國。
據《舞鋼抗戰史》等檔案資料記載,此役殲敵3000,陳部陣亡1068名將士。
12月12日下午,舞鋼有關部門人員及志愿者陪同江西萍鄉客人一行走訪察看遺落在武功鄉田崗村的陣亡將士墓碑,碑上的字跡已模糊不清。77歲村民趙喜長說,他小時候見過上面寫有“陣亡將士公墓”等字樣,還聽父親講過當年犧牲的最大的官是團長,是個“六指”。
趙喜長說,當年戰斗結束后,他的父親曾參與搜尋掩埋陣亡將士遺體。父親說,他與鄉親們趕著牛車,從各個戰場把將士的遺體一車一車拉到將軍墓寨的荒山坡上。因為很多尸體血肉模糊,肢體殘缺不全,當兵的專門交代,注意尋找一個手有六個指頭的,是團長,結果還真給找到了。由于條件所限,鄉親們臨時挖了六個大坑,團長一個人占了一個坑,其他將士被集中埋在了其余5個坑里,并立碑紀念。這就是舞鋼當地人所稱的“萬人坑”。
陳欽文的孫女陳芳梅證實,起初她并不知道爺爺是“六指”,后來從年長的親戚口中證實,爺爺的確左手有六個指頭。
“將軍”捐軀日 兒子僅6天
陳欽文的侄子陳志遠年近七旬,他說他的父親曾參加過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講過許多伯父英勇殺敵的故事。
陳志遠說,伯父從黃埔軍校六期畢業后在國民黨第13軍服役,曾參加長城抗戰南口保衛戰、上饒戰役、臺兒莊戰役等,多次負傷。由于作戰英勇,指揮有方,24歲起歷任排長、連長、營長,1939年晉升為第13軍110師330團上校團長,在豫南戰役中犧牲時年僅33歲。“他的上級及同鄉聽到他殉國的消息,都號啕大哭。”
抗戰勝利后,陳欽文被國民政府追授陸軍少將。1984年,陳欽文被江西省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2015年被國家民政部公布為著名抗日英烈人物。
“我爺爺犧牲的時候,我父親剛出生6天,奶奶正在坐月子,家里人瞞著她。”講起當年的事,陳芳梅多次哽咽,“當時奶奶住在方城,父親滿月之后,她知道了爺爺犧牲的消息,于是帶著父親輾轉回到了江西老家。”
青山埋忠骨 等待后人至
12月13日上午9點多,舞鋼市武功鄉工作人員及村民指引陳欽文烈士的后人來到不遠處的一片桃林。這里就是“萬人坑”,只是當年的墳頭已夷為平地,栽上了桃樹。
來到一片桃樹下,武功鄉曹坡村村民喜華停說:“我小時候,這里有幾個墳頭,后來慢慢平了。”
根據喜華停所指的位置,陳芳梅等人找了一片平整的土地,擺上從江西老家帶來的酒、水、香煙和水果,磕頭跪拜,向爺爺訴說多年的哀思。他們將酒和水灑向腳下的土地,請爺爺和將士們暢飲家鄉的酒和水。
現場的人們繞“墓”一周,將手中的菊花擺放在地面上。
陳芳梅說,由于奶奶說不清爺爺葬在何處,只是說一個叫將軍廟的地方,父親曾多次到南陽一帶尋找,沒有結果。直到2011年,父親偶然從網上看到《330團血戰大石門》的報道后,才知道爺爺犧牲在舞鋼市。父親當年來舞鋼尋找爺爺的墓地,可能是信息有誤,找到的地點并非現在這個地方。
“當年,父親在離這里兩公里的地方進行了祭奠,捧了一些土帶回江西,灑在了奶奶的墳頭上。”陳芳梅說,父親回江西后不到一年就去世了,很遺憾沒能找到爺爺真正的埋葬地。
在舞鋼走訪的兩天里,陳芳梅被激動的情緒包圍,她很感謝舞鋼當地政府有關部門及河南志愿者團隊對他們此行的支持與幫助,讓她完成了父親的心愿。
祭拜完成后,陳芳梅和陳芳羚特意在墓地附近挖了一些顏色暗紅的土,裝在一次性塑料碗里。“這塊土也許是被烈士的鮮血染紅的,我們要帶回去,灑在奶奶和父親的墳頭。”陳芳羚說。
“既然找到了爺爺的埋葬地,你們想過要把爺爺的遺骸運回江西嗎?”
對此,陳芳梅說:“我們有經濟能力把爺爺的遺骸帶回去安葬,可這里只有我爺爺是有名有姓的,如果我們把爺爺帶走了,其余的1067位烈士可能就掩埋在歷史塵埃之中了。”
他們愿意讓爺爺陪伴著其余的1067位烈士,也希望這些烈士的后代親人也能找到他們。(舞鋼市人武部)
編輯:
記者:
通訊員: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