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

      來源:  |   時間:2023-10-17  |   瀏覽次數: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于此,古人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后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為時間上的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

       

       

      “七做一回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于漢代。后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

       

      魏晉南北朝時,隨著牛郎織女愛情故事的日趨完善,七夕已成為普遍的節日,節俗活動日臻豐富多彩,而“乞巧”之舉則成為最為普遍的節俗活動。更為有趣的是,由于魏晉文化的繁榮,此時的登樓曬衣改為了登樓曬書。

       

      隋唐是七夕節大發展的時期,雖然其習俗基本上和魏晉相同,但其規模和盛況遠超前朝。比如七夕期間以錦彩結成樓殿,“嬪妃穿針,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的場景,在《隋唐演義》等文學作品中可以窺見一斑。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觀其風情,似乎不亞于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明清時期,七夕做為最重要的民間年節之一,可謂精彩紛呈。據記載,明代七夕時,民家“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動如云,細如線,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清代,七夕的主要活動則是家家陳瓜果等食品和焚香于庭,用以祭祀牽牛郎、織女二星乞巧。


      編輯: 記者: 通訊員: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好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頻_久久毛片免费看一区二区_久久这里精品国产99丫e6_国产A√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夜夜躁日日躁狠狠久久AV | 自拍微拍福利精品在线资源 | 亚洲大香伊蕉在人线国产 | 日本午夜精品理论片a级 | 在线观看肉丝少妇被日字幕 | 午夜亚洲嘿嘿嘿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