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黨的創新理論基層傳播的方法論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黨在新時代的偉大理論創舉,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學習貫徹黨的這一創新理論,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是做好黨的創新理論的基層宣傳工作,打通“理論掌握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推進黨的創新理論在廣大基層社會有效傳播,實現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但是一個認識論問題,更是一個方法論問題。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做好做強馬克思主義宣傳教育工作,特別是要在學懂弄通做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上下功夫。要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述,為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基層傳播提供了深刻而科學的方法論指引。
堅持問題導向
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問題導向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人民性的鮮明體現。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黨的理論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一切脫離人民的理論都是蒼白無力的,一切不為人民造福的理論都是沒有生命力的”。為人民謀福祉從來都是黨的創新理論的初心和使命。因此,推進黨的創新理論在基層傳播,必須緊密結合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積極回應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的“人民之問”。
任何一種先進的理論,只有反映和體現人民的意愿,響應和滿足人民的需求,才能為人民群眾所認識所接受所擁護,才能在實踐中生發出“改變世界”的巨大力量。當前中國的歷史航船已經駛入新時代,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種新問題錯綜復雜,層出不窮。在國家層面,這些問題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諸多宏大敘事;在“尋常百姓”層面,這些問題則表現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教育、醫療、就業、住房、養老、食品安全、環境污染、社會治安等“微末敘事”,而這些問題恰恰是理論與群眾的最佳接合點。要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就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觀,以務實的精神正視這些“尋常”問題,把“堅持問題導向”作為創新理論基層傳播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把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堵點、痛點問題作為推進創新理論基層傳播的突破口,用心用情用力回應好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使人民群眾在擁有更加充實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的基礎上,真切感受到黨的創新理論“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初心,從而使理論為人民群眾所認同所喜愛所擁有,畫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圓。
實現理論傳播的全媒體覆蓋
做好黨的創新理論基層傳播工作,充分利用好各種傳播媒介是重要一環。黨在自身百年奮斗和發展歷程中,以“理論掌握群眾”為先導,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積累了豐富的理論傳播經驗,形成了科學完備的理論傳播體系。其中,針對“尋常百姓”的“全媒”觀念及其運用,是極具中國特色的理論傳播媒介機制。在黨的百年理論傳播實踐中,除了報紙、雜志、書籍、廣播、電影等傳統大眾媒介,舉凡民歌、秧歌、街頭劇、快板、說書、墻報、漫畫、宣傳畫、小人書、展覽會、幻燈片、標語口號、生活用具直至人本身,無一不可作宣傳媒介,由此可見黨對全媒宣傳觀念的深刻領悟和理解。這種寬泛而務實的“全媒”觀為踐行黨的理論傳播戰略提供了立體化、全方位的媒介基礎設施。媒介物質性研究認為,當傳播媒介成為社會的基礎設施時,就會以其背景性和透明性在社會受眾中產生習焉不察的傳播效果。正是在這種日常生活化的“全媒”傳播場景中,黨的創新理論實現了與“尋常百姓”的水乳交融,使中國革命和建設不斷走向成功。
進入新時代,互聯網技術引發了傳播生態的顛覆性變革,數字平臺媒體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中最為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黨的“全媒”傳播觀呈現出與過去完全不同的媒介樣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這對于黨的創新理論基層傳播既是嚴峻挑戰,也是巨大機遇。在信息傳播渠道和接收方式空前多元化的今天,短視頻、微信公眾號、微博、新聞客戶端、直播平臺等媒介形式早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社會運轉必備的結構性組成,對社會生活產生著廣泛深刻而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黨的創新理論基層傳播必須順勢而為,著力建構全媒體傳播體系,打造并善于利用新媒體矩陣,實現理論傳播的全媒體覆蓋、網格化傳播、滲透化接受,以“四全”媒體助推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通俗是話語方式創新的“總開關”
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具有系統、宏觀、博大、精深的特點,因此,做好基層群眾的理論宣講工作并非可以一步到位、一蹴而就,必須加強話語方式創新,實現理論符碼由高階到低階、由抽象到具體的“轉譯”,而通俗化則是話語方式創新的“總開關”。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重要講話中的語言風格深入淺出、通俗曉暢、平易近人,在創新話語方式上為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樹立了典范。
如果從傳播學角度來考察,通俗化作為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在要求和基本特征,是有其理論依據的。傳播活動是進行訊息意義交換的行為,前提是雙方必須要有共通的意義空間。中國共產黨是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無產階級政黨,與人民群眾有著根本一致的意義空間。要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就必須用群眾聽得懂、喜歡聽的語言,將其轉換為群眾容易接受、能夠理解的傳播代碼。相關研究認為,傳播代碼分為限制性代碼和詳制性代碼兩種,相比詳制性代碼的正規、復雜和抽象,限制性代碼更為簡單、具體和易于理解,更傾向于表達“一致”的社會關系。語言相通,思想才能相通。在黨的創新理論基層傳播中,生動鮮活的群眾語言、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名言警句、為群眾所熟知的歷史故事,以及網絡新媒體時代的“網言網語”,都屬于淺近而易于理解的限制性代碼。通過通俗這一“最高形式”的傳播中介,可以有效擴大黨的創新理論與最廣大群眾共通的意義空間,實現理論的話語方式“轉譯”,使黨的創新理論在人民群眾中入耳、入腦、入心。
實現由理性向感性的轉化
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是一個由理性政治向感性政治的轉化過程。政治學理論認為,所謂理性政治指的是為人們提供某種理論或意識形態以獲取人們對政治合法性的理性支持;而感性政治則是使用符號化手段調動人們的感情和情緒。在黨的創新理論基層傳播過程中,賦予理論傳播以充沛的情感,對人民群眾既能曉之以理,更能動之以情,讓理論通過自身的情感溫度實現掌握群眾的廣度、力度和精度,是實現黨的創新理論從理性到感性轉化的關鍵。
首先要懷有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于我們共產黨人來說,老百姓是我們的衣食父母。要像愛自己的父母那樣愛老百姓,為老百姓謀利益,帶老百姓奔好日子。”回顧百年黨史,黨的創新理論從來都是將為人民謀福祉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只有身懷對人民群眾的一片赤子之心和拳拳真情,以情動情,以心換心,在基層理論宣講中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才能真正將黨的理論主張轉變為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其次要將理論傳播滲透于日常生活。充滿人間煙火氣和世俗溫度的日常生活,是“尋常百姓”的主要角色特征。馬克思的生活世界觀認為,生活世界是人的存在與自我生成的地方,是人們在日常的生產生活活動中所形成的一個空間。回歸生活世界就是要求從現實生活出發進行思考。因為人民群眾習慣于從自己的日常生活角度去理解國家政治,遵循這一原則,就要努力讓黨的創新理論實現日常化、生活化、感性化,將黨的基本主張滲透到社會生活的一根根“毛細血管”,以人間煙火的溫度讓人民群眾明白和認同新時代馬克思主義那些“很樸實的道理”。
平等互動的模式
黨的創新理論與人民群眾之間的傳播關系是平等且互動的,而非直線單向、從高向低的簡單灌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做群眾的先生,先做群眾的學生”。在“先生”與“學生”的辯證關系中,蘊含著一種平等互動的傳播關系。如果傳播者居高臨下,以“老師”和“專家”的身份自居而將人民群眾視為需要教育的對象或者“學生”,自然會遭遇各種挫折,難以取得良好的宣講效果。
與西方傳播學基于功能主義的單向控制模式完全不同,中國傳統文化歷來主張一種交往關系的平等性與互動性,它超越了“主體—客體”的關系模式,而進入“主體—主體”的關系模式。中國傳統文化這種“注重關系的立場必然不是個人本位的立場,它主張在個人與其他對象結成的關系中,個人與他方構成關系時,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而是以自我為出發點,互以對方為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體間性思想為黨的創新理論基層傳播提供了豐沛的動力滋養和科學的傳播方案。
在理論傳播過程中,“尋常百姓”固然有著一定的受動性和可塑性,但同時也是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人,具有人的主體性而并非完全的被動客體。尤其是在全過程人民民主不斷發展和新媒體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今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四全”媒體的傳播生態賦予了“尋常百姓”全新的主體地位。這就要求在理論宣講過程中,傳播者應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深入了解不同受眾群體的多元化訴求,注重人民群眾對理論宣講的參與感和獲得感,精心設計如“講、演、議、評”等互動環節,增強宣講員與聽眾的平等交流,提高理論傳播的生動性和感染力,使人民群眾真正成為黨的創新理論的主人。
(作者系華東政法大學傳播學院教授)